|

一,一切众生皆依食住;
既然一切众生皆依“食”住,即一切众生皆依“食”而活、依“食”而生存。那么反而言之,一切众生亦可依“食”而死,依“食”而灭亡。如此浅显的道理,@山高云飞,却懵懂无知。引用
【@山高云飞】说: 1,《楞严经》确实也没说清什么是"四食″,才会在"一切众生皆以食存″后面,说出众生食甘故生,食毒故死的不着边际的话来。
2,按《瑜伽论》,摩醯首罗天(大自在天),不属五净居之色究竟天,此说能解决大小乘说法之异,是可采信的。
【云何助因。阿难如是世界十二类生。不能自全依四食住。所谓段食 触食 思食 识食。是故佛说一切众生皆依食住。阿难一切众生。食甘故生。食毒故死。】《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》卷第八(一名中印度那兰陀大道场经于灌顶部录出别行)唐天竺沙门般剌蜜帝译
@山高云飞 ,如上经文,说的不能再详细了。四食“段食 触食 思食 识食”,如果你不懂“段食 触食 思食 识食”,可以通读大藏经,再不济,可以查佛教大词典。而不是希望每次佛陀说法的时候,每个名词都说一遍解释。
@山高云飞 ,作为一个不学无术的人,可以这么怀疑甚至诽谤。这也免不了大众对此类人的嗤笑。
【@山高云飞】说: 提示一下,那可是″一切众生(六道之内),食甘故生,食毒故死。″难道四食都有甘,毒之分?连说教的对象都没弄明白,就往下写。。。不知道你等所谓的"看懂″,是真懂还是装懂?
@山高云飞。既然一切众生都依四食而住,段食有甘毒之分,类比而言,说“触食 思食 识食”也有“甘、毒”之别,并无过谬。@山高云飞。你就属于不学无术的那类人,你怕是连基本四食的定义都没有看过,只为了争辩而争辩。
@山高云飞。有人争辩引经据典,有人争辩信口雌黄,你和悲智之流属于后者。
触食里也有“甘毒”之分。
【触食】
触即对也。谓六识所对色等诸尘,柔软细滑冷暖等触,而生喜乐,俱能资益诸根,故名触食。(六识者,眼识、耳识、鼻识、舌识、身识、意识也。按翻译名义注释云:见色爱著名食,岂非触食义耶?设非触食,何以观戏剧等,终日不食而不饥也。)FROM:【《三藏法数》明·一如等 撰】
@山高云飞。看到了吗?触食中“柔软细滑冷暖”等,属于“甘”食;“粗、涩、怖、热、寒、烫”等属于“毒”食。@山高云飞。不知道有人是被吓死、被热死、冻死的吗?
二,食本有“甘、毒”之分;若食唯可活命,不可致死。段食中,即不应有“有毒食物”一说。何况触食、思食、识食?
【@山高云飞】说:你继续解释,思食,识食中的"甘"与"毒"?
看是不是"食甘故生","食毒故死"?
【思食】
思即意思。谓第六识思于可爱之境,生希望意,而能润益诸根。如人饥渴,至饮食处,望得饮食而身不死,故名思食。(诸根者,即眼耳鼻舌身也。)FROM:【《三藏法数》明·一如等 撰】
【思食能令现身安住】
p0853
俱舍论十卷十四页云:亦见思食安住现身世传有言:
昔有一父,时遭饥馑,欲造他方。自既饥羸;二子婴稚;意欲携去,力所不任。以囊盛灰,挂于壁上。慰喻二子,云是麨囊。二子希望,多时延命。后有人至,取囊为开。子见是灰,望绝便死。又于大海,有诸商人,遭难败船,饮食俱失。遥瞻积沫,疑为海岸。意望速至,命得延时。至触知非,望绝便死。集异门足,说大海中,有大众生,登岸生卵,埋于沙内,还入海中。母若常思;卵便不坏。如其失念;卵即败亡。此不应然。违食义故。岂他思食,能持自身。理实应言卵常思母,得不烂坏。忘则命终。FROM:【《法相辞典》 朱芾煌 编】
【识食】
地狱和无色界的众生全靠识来保持身体,谓之识食,为四食之一。
FROM:【《佛学常见辞汇》陈义孝编】
【识食】
(杂语)四食之一。地狱之众生及无色界之诸天等,皆无段食等之三食,只以识持体,故名识食。传心法要上曰:“有识食,有智食。四大之身,饥疮为患,随顺给养,不生贪著,谓之智食。恣情取味,忘生分别,唯求适口,不生厌离,谓之识食。”FROM:【《佛学大辞典》 【丁福保 编】】
【@山高云飞】说:这个解释是对的,
但还应该看看思食识食里面,哪些是"甘",哪些有"毒"。
然后,把四食中的甘,毒分类。
搞清楚这些,楞严经所说"一切(六道)众生,食(四食中的)甘故生,食(四食中的)(有)毒(之食)故死"才有依据。
如果做不到这些,只能有两种情况:
1,我们没看懂楞严。
2,楞严说的不对。
你看是不是这样?
“思食”中,可爱之境,属于“甘”食;“思食”中,不可爱之境,属于“毒”食;例如前面定义里所举饥馑事例;
“识食”中,无色界众生定境,属于“甘”食;“识食”中,无色界众生之非禅定境界,属于“毒”食;
“识食”中,地狱众生地狱异熟识种流注地狱业报,属于“甘”食;“识食”中,地狱众生地狱异熟识种地狱业报流注尽,属于“毒”食;
心理学家曾经对两个死刑犯做过这样一个试验,把两个犯人相距一米面对面地坐着。心理学家把其中一个人的双眼蒙上,并在他右手边上放一个小桶。然后用一把利刃割断他的右腕动脉,让血嘀嘀哒哒地滴到小桶里。另一个人就这样看着同伴因失血脸色越来越苍白,直到死去。
——第二天,同样的地方,同样的执刑人员。但这次被割的是昨天那个看的犯人。仍是那个小桶、那把利刃,但心理学家这次却是用刀背假装割了他一下,让他虽有痛感却连皮都没破。然后,实验人员就用温水慢慢滴落在刚才用刀背割的那个地方,温水顺着犯人的手慢慢滴入小桶,非常像昨天那个犯人血慢慢滴落的感觉。
——后来,心理学家们发现,他的脸色竟如昨天那个失血者者一样越来越苍白,呼吸越来越急促,直到最后他也死去了。但是奇怪的是他连一滴血也没有流。
——后来经过解剖发现,那个没有流血的人是因为心脏过度痉挛而死的,也就是说他被自己的意识吓死的。
如上述例子中,即有触食、思食之“毒食”,复有识食之“毒食”。
二,举经典唯说如何观察“四种食”。
【@山高云飞】说:先给你看看佛教中的四食: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诸比丘,如来说一正法,一切众生皆仰食存。复有四法,谓四种食:抟食、触食、念食、识食。(《长阿含经》卷第八)
===============
尔时。世尊告诸比丘。有四食资益众生。令得住世摄受长养。云何为四。谓一.粗抟食。二.细触食。三.意思食。四.识食。
云何比丘观察抟食。譬如有夫妇二人。唯有一子。爱念将养。欲度旷野嶮道难处。粮食乏尽。饥饿困极。计无济理。作是议言。正有一子。极所爱念。若食其肉。可得度难。莫令在此三人俱死。作是计已。即杀其子。含悲垂泪。强食其肉。得度旷野。云何。比丘。彼人夫妇共食子肉。宁取其味。贪嗜美乐与不。
答曰。不也。世尊。复问。比丘。彼强食其肉。为度旷野嶮道与不。答言。如是。世尊。佛告比丘。凡食抟食。当如是观。如是观者。抟食断知。抟食断知已。于五欲功德贪爱则断。五欲功德贪爱断者。我不见彼多闻圣弟子于五欲功德上有一结使而不断者。有一结系故。则还生此世。
云何比丘观察触食。譬如有牛。生剥其皮。在在处处。诸虫唼食。沙土坌尘。草木针刺。若依于地。地虫所食。若依于水。水虫所食。若依空中。飞虫所食。卧起常有苦毒此身。。。。。
云何比丘观察意思食。譬如聚落城邑边有火起。无烟无炎。时有士夫聪明黠慧。背苦向乐。厌死乐生。作如是念。彼有大火。无烟无炎。行来当避。莫令堕中。必死无疑。作是思惟。。。。。
诸比丘。云何观察识食。譬如国王。有防逻者。捉捕劫盗。缚送王所,如前须深经广说。以彼因缘。受三百矛苦觉。昼夜苦痛。观察识食。亦复如是。。。。。(《杂。三七三》)
=== ==================
别用四法为食。一者段。二者顺乐受触。三者有漏意会思。四者能执诸根大种识。
当知此中。。。。。是故苾刍。当观段食如子肉想。不应贪着。。。。当观顺彼六种触处。。。。如无皮牛,触处诸虫之所唼食。多生众苦不安隐住。。。。。当观有漏意会思食,如一分火。观察如是,所求不允,能引身心,大热恼故。。。。。当观识食如三百鉾之所钻刺。。。
又复若有补特伽罗喜贪未断。便为魔罗来诣其所。以其种种犹如彩色可爱境界。彩画如是补特伽罗。令其变生种种烦恼相貌显现。。。。。
(《瑜伽师地论卷第九十四。摄事分中契经事缘起食谛界择摄第三之二》)
1,@山高云飞,君所举经论,只是佛陀教导众生如何观察“四种食”,舍贪嗔痴等烦恼。如君所引文中,后经云: 【尔时。世尊告诸比丘。有四食资益众生。令得住世摄受长养。何等为四。一者抟食。二者触食。三意思食。四者识食。诸比丘。于此四食有贪有喜。则有忧悲.有尘垢。若于四食无贪无喜。则无忧悲。亦无尘垢。】《阿含经》卷第十五;
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译;(三七五);
此处与《楞严经》【云何助因。阿难如是世界十二类生。不能自全依四食住。所谓段食 触食 思食 识食。是故佛说一切众生皆依食住。阿难,一切众生。食甘故生。食毒故死。】,并无违和,义理一如一味。
2,@山高云飞,既然众生可于“四种食”生起贪爱,那么众生也可于“四种食”生起嗔恨、厌恶。
@山高云飞,既然众生可因“四种食”存活,那么众生也可因“四种食”生死亡。因此,《楞严经》说“一切众生。食甘故生。食毒故死。”毫无过谬可言,理所应当。你自己不理解,即起狐疑之心,诽谤《楞严经》,此是自造大苦之聚。
【复次若不如实观此四食。便为喜贪之所染污。若为是二所染污者。当知希求二种过患。一者当来。二者现法。
于四食中。有漏意会思食因缘。专注希望俱行喜染名喜。随顺乐受触食因缘。于能随顺喜乐诸食多生染著名贪。此二烦恼于现法中能染于识。令其安止四种识住。增长当来后有种子。既增长已生起后有生等众苦。当知是名喜贪二种烦恼所作当来过患。彼由如是于四食中安住喜贪二种烦恼。便于现法有诸尘染。由尘染故。食若变坏。于现法中便生悲叹愁忧。萎顿怀戚而住。当知是名喜贪二种烦恼所作现法过患。】瑜伽师地论卷第九十四;弥勒菩萨说;
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;摄事分中契经事缘起食谛界择摄第三之二;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