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破斥悲智邪见卷十二
(八)悲智不懂“生死结根”、“十结”二义差别
悲智诽谤道:
[楞严伪谬5-2.六根为生死根结
★“善哉阿难!汝欲识知,俱生无明,使汝轮转,生死结根。唯汝六根,更无他物。汝复欲知。无上菩提。令汝速登。安乐解脱。寂静妙常。亦汝六根。更非他物。”(《楞严经》)
于佛陀正法中,身见、戒禁取、疑乃至无明等十种烦恼为生死结使。而伪作楞严者不知十种烦恼是生死结使,误以六根是生死根,实为大谬。
一、十种烦恼为生死根
造成生死的十种烦恼,称为十结。
比如:
“诸比丘!有十结。何等为十结耶?即:五顺下分结与五顺上分结。何等为五顺下分结耶?即:有身见、疑惑、戒禁取、欲贪、嗔恚。此为五顺下分结。何等为五顺上分结耶?即:色贪、无色贪、慢、掉举、无明。此为五顺上分结。诸比丘!此为十结。”(《增支部》)
十结之中,若断除身见即萨迦耶见、戒禁取、疑等三结则证须陀洹(初果);若再贪瞋痴薄,则证斯陀含(二果);断五下分结,则证阿那含(三果),不再还来于欲界受生;断除无明在内的所有十结,则证阿罗汉(四果)。
比如:
“诸有善男子.善女人断三结使。成须陀洹。名不退转。”(《增一阿含经》)
“谓三结断。贪、恚、痴薄。是名斯陀含果。”(《杂阿含经》)
“阿那含者。五下分结已断已知。谓身见.戒取.疑.贪欲.嗔恚。”(《杂阿含经》)
“我诸结已除。生死已尽。梵行已立。所作已办。更不复受胞胎。如实而知。今成阿罗汉。”(《增一阿含经》)]《楞严伪经——阿含经VS伪大乘经》卷五;王志刚 著;
如上所言名为邪见,非是正解。
1.六根是“十结使”之根基
悲智在此意欲混淆“生死结根”与“十结”义理。但,这是完全不同的俩种概念。十结为:
五上分结——1欲贪,2瞋恚,3身见,4戒禁取见,5疑。
五下分结——1无明,2慢,3掉举,4色贪,5无色贪。
这里的十种结使,无一不是缘于执着眼耳鼻色身意为“我”,执取“我”的缘故,凡夫放纵六根,追逐色声香味触法,建立六识。“我执”、六识遇顺、逆境界才产生上面“十结”,六根是众生“我执”的基础。
因此经中说“使汝轮转生死结根。唯汝六根更无他物”,此义毫无过谬可言。
复次,声闻乘唯求自我解脱,因此要断烦恼结使。而菩萨乘求证无上菩提,因此直契生死根本——六根而建立修行。如经云:
【善哉阿难汝欲识知俱生无明。使汝轮转生死结根。唯汝六根更无他物。汝复欲知无上菩提。令汝速登安乐解脱寂静妙常。亦汝六根更非他物。
阿难虽闻如是法音心犹未明。稽首白佛云何令我生死轮回安乐妙常。同是六根更非他物。佛告阿难根尘同源缚脱无二。识性虚妄犹如空花。阿难由尘发知因根有相。相见无性同于交芦。】《楞严经》卷五;
而悲智连基本的静坐功夫都没有修学过,何况能知自己六根(见闻觉知等)功能之性不生不灭?!而此辈却可笑的谤言:“伪作楞严者不知十种烦恼是生死结使,误以六根是生死根,实为大谬”,不是悲智不理解文义,只不过他为了求取名利,卖书圈钱,一味罔顾事实,昧着良心诽谤佛教罢了。
2.无明即是六根
悲智诽谤道:
[楞严伪谬5-2.六根为生死根结
★“善哉阿难!汝欲识知,俱生无明,使汝轮转,生死结根。唯汝六根,更无他物。汝复欲知。无上菩提。令汝速登。安乐解脱。寂静妙常。亦汝六根。更非他物。”(《楞严经》)
于佛陀正法中,身见、戒禁取、疑乃至无明等十种烦恼为生死结使。而伪作楞严者不知十种烦恼是生死结使,误以六根是生死根,实为大谬。……
二、十结以无明为根
十种导致生死轮回的烦恼之中,以无明为根本;十二因缘,亦以无明为根本。
比如:
“诸恶不善法。比丘。一切皆以无明为根本。无明集.无明生.无明起。所以者何。无明者无知。于善.不善法不如实知。有罪.无罪。下法.上法。染污.不染污。分别.不分别。缘起.非缘起不如实知。不如实知故。起于邪见。起于邪见已。能起邪志.邪语.邪业.邪命.邪方便.邪念.邪定。”(《杂阿含经》)……
三、六根并非生死系缚
伪作楞严者不知十种烦恼是生死结使,误以为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等六根为生死根。
然而,六根并非生死系缚,于根尘不如实知之无明,及根尘间之贪欲才是生死系缚。]《楞严伪经——阿含经VS伪大乘经》卷五;王志刚 著;
如上所言名为邪见,非是正解。
十种导致生死轮回的烦恼“结使”之中,以无明为根本;十二因缘,亦以无明为根本。而无明之基础正是六根。何以故?以六根覆蔽见、闻、尝、嗅、觉、知圆满体性故。
复次,无明是以不知身心如幻梦,执着身心等六根为“我”,而后追逐六尘造作诸业,是所谓“无明缘行”;
善恶业熏染成就善恶业识种,名为“行缘识”;
识种成熟,成就六道众生受生事、业,是所谓“识缘名色”;
众生居三界中,缘身心等六根追逐六尘,是所谓“名色缘六入”;
众生缘身心等六根之(见闻觉知等)功能接触六尘,起苦受、乐受、不苦不乐受,是所谓“六入缘触、触缘受”;
众生缘身心等六根追逐、执取乐受,是所谓“爱缘取”;
众生为追逐、执取六根之乐受,起贪、嗔、痴等烦恼结使,造善恶业,成就善恶业识种,招引未来三界受生业报。是所谓“取缘有、有缘生、生缘老死、忧悲、苦恼”;
如上略说十二因缘可知,一一因缘,究其所以,无不缘身、心等六根造作业行,致使三界受生,十二因缘流转不歇。
是故,可见悲智丝毫不曾修学过“十二因缘流转观”,何况能知自己六根(见闻觉知等)功能之性不生不灭?!而此辈却可笑的谤言:“伪作楞严者不知十种烦恼是生死结使,误以六根是生死根,实为大谬”,不是悲智不理解文义,只不过他为了求取名利,卖书圈钱,一味罔顾事实,昧着良心诽谤佛教罢了。
(九)不知“不受后有”指不受分段生死
悲智诽谤道:
[经论辨异:《大般若经》瞎说有菩萨得六神通
★“有菩萨摩诃萨得六神通,不生欲界、色界、无色界,从一佛国至一佛国,供养恭敬尊重赞叹诸佛。”(《大般若经》)
诸菩萨于自觉尚未圆满,乃至最后身菩萨亦未得漏尽解脱及第一义,必皆无包括漏尽通在内的三明六通,既不可称无上士,又不可称阿罗汉,最后身菩萨唯有漏尽成佛之后才可称阿罗汉,方可得三明六通。
比如:
“五百释种比丘。即于座上自证圆满。破无明壳。断三界惑。成阿罗汉。三明六通。”(《律》)
“时菩萨。于初夜得此初明。无明尽明生。暗尽光生。所谓宿命通证……中夜得此第二明。无明尽明生。暗尽光生。是谓见众生天眼智……后夜获此三明。无明尽明生。暗尽光生。是谓漏尽智。何以故。由如来至真等正觉发起此智得无碍解脱故。尔时世尊。于彼处尽一切漏。”(《律》)
不受后有的阿罗汉,必不可能再发成佛之心,更不可能如《法华经》般得佛授记当来成佛。
比如:
★“如是声闻诸结断者。于佛法中无所复益永不志愿。”(《维摩诘经》)
★“若见无为入正位者。不能复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……正使声闻终身闻佛法力无畏等。永不能发无上道意。”(《维摩诘经》)
反之亦然,任何菩萨都不可能先成阿罗汉得六神通后再继续修佛。即便世尊三大阿僧祇劫修菩萨行,多生多世随诸佛出家为比丘僧,贤劫上一尊佛即迦叶佛出世时,世尊亦随之出家,与僧众一同修学,却也从未成阿罗汉得六神通。
比如:
“昔为梵志名最胜,于两足尊迦叶佛,由闻喜护所说语,乃得出家修净意。”(《律》)
“从安隐佛至迦叶。供养七万七千佛。一切如来皆奉侍。乃能数满三僧祇。”(《律》)]《楞严伪经——阿含经VS伪大乘经》卷五;王志刚 著;
如上所言名为邪见,非是正解。
1.“阿罗汉”果缘于佛果
唯佛陀出现世间,世间才具名实相副之阿罗汉果。是故,阿罗汉果缘于佛陀自证境界。而集结法藏之时,声闻藏、菩萨藏分别结集。令二种藏不相杂乱,以免众生疑惑。
后时,东南亚地区以求证自我解脱众生多故,取声闻藏流通弘扬;中日韩等地区,大乘根器多故,取声闻、菩萨二藏流通弘扬;而无知者互相诽谤,造三恶道业。
复次,佛陀分一佛乘,权作三乘法,为大众演说,于《法华经》中作狮子吼,标明三乘皆是大乘,是一佛乘法。而声闻乘所证阿罗汉、辟支佛皆是“化城”,非大般涅槃。彼时,大量阿罗汉、辟支佛回入大乘一佛乘法中,得授记成佛。
可知,悲智丝毫不知一佛乘义理。而此辈却可笑的谤言:“《大般若经》瞎说有菩萨得六神通”,不是悲智不理解文义,只不过他为了求取名利,卖书圈钱,一味罔顾事实,昧着良心诽谤佛教罢了。
来自群组: 文化迷人 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