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六入】(名数)眼耳鼻舌身意之六根,又色声香味触法之六境,旧曰六入,新曰六处,即十二入十二处也。六境为外之六入,六根为内之六入。十二因缘中之六入为内之六入,即六根也。入为涉入之义,六根六境互涉入而生六识,故名处。处为所依之义,六根六境为生六识之所依,故名处。大乘义章四曰:“言六入者,生识之处,名之为入。”法界次第中之下曰:“眼等六情是名六入。”FROM:【《佛学大辞典》 【丁福保 编】】 吕澄所言“五阴六入十二处,本如来藏妙真如性。”,山人于《楞严经》中唯查到三处: 一者,《楞严经·卷二》中云:【如是乃至五阴六入。从十二处。至十八界。因缘和合。虚妄有生。因缘别离。虚妄名灭。殊不能知。生灭去来。本如来藏。常住妙明。不动周圆。妙真如性。…… 阿难。云何五阴。本如来藏。妙真如性。】 二者,《楞严经·卷三》中云:【复次。阿难。云何六入。本如来藏。妙真如性。】 三者,《楞严经·卷三》中云:【复次。阿难。云何十二处。本如来藏。妙真如性。】 如上所引证,文义了了。佛陀于中分别论述。而吕澄自起惑乱,建立诽谤,名为与佛诤者。 [经于十八界中辨识与意同异云:「又汝识心与诸思量兼了别性。」按意界之意本说意根,应是无间灭识。今乃专指思量末那,亦为误会。其伪三十] 吕澄《楞严百伪》 我们看看《楞严经》原文如何说的: 【阿难,又汝所明,意法为缘,生于意识。此识为复因意所生,以意为界?因法所生,以法为界?阿难,若因意生,于汝意中必有所思发明汝意,若无前法,意无所生,离缘无形,识将何用?又汝识心与诸思量,兼了别性,为同为异?】 【末那识】梵语末那,华言意,亦名相续。识,又名分别识。此识本无定体,即第八识之染分,依第八识自证分而生,缘第八识见分,而执为我,为第六识之主执,转第六识所缘善恶之境,而为染净,皆由此识也。前第六识名意识,今此识亦名意者,谓第六识,依根而得名。此识当体而立,号第六识。虽能分别五尘好恶,而由此识传送相续执取也。(依根者,根即意根也。当体者,即分别之体也。)FROM:【《三藏法数》明·一如等 撰】 紫虚居士破斥:“此中的「思量」非指末那识,只是说诸种能思量及了别之功用,此功用与意识心是同还是不同?作者把经文之思量当成末那,非经之义,乃作者之误解所致。观原经文中没有与末那识相关之意即可知。” 上面的经文里,根本没有关于末那识的言词,吕澄狂妄臆度,无根诽谤佛法,名为与佛诤者。 [修罗惟通三趣,今经乃说亦通畜生。又鬼趣但有化生或兼胎生 (《婆沙》一百二十,又《智论》八),今经乃谓卵生是鬼。其伪八十八。] 吕澄《楞严百伪》 咱们的这位“佛教学者”吕澄没有看过几本佛经,我们必须要搬出原文来,给他上上课。 如《正法念处经·卷第十八·畜生品第五之一》中云:【阿修罗略有二种:一者鬼道所摄,魔身饿鬼,有神通力。二者畜生所摄,住大海底,须弥山侧。】 由此可知修罗通三趣者,谓:天道、鬼道、畜生道,吕澄无知故起诽谤。 又如《楞严经》中云:【此阿修罗从卵而生。鬼趣所摄。若于天中。降德贬坠。其所卜居。邻于日月。此阿修罗从胎而出。人趣所摄。】 由上所引经文可知,《楞严经、正法念处经》中文义:有卵生阿修罗,亦可归入鬼道。并非说阿修罗是鬼。 而吕澄不解经义,执鬼趣无卵生,而起诽谤,实为无知。 第十五品,自相矛盾吕澄不知一切唯自心造义,故起诽谤: [经云:「此见及缘元是菩提妙净明体。」又云:「本是无上菩提净圆真心,妄为色空及与闻见。」按《大般若经》等以无明法性与菩提法性等同一味,故说烦恼即是菩提(见《庄严经论》卷六及同论安慧《释》),非谓烦恼以菩提为体,更非菩提能生烦恼。且菩提是果,必见佛性乃得(见《涅盘经》卷七等),安有本来菩提真心妄为闻见者?其伪二十七 经说「诸根非一非六,但于圆湛粘发见闻。」按此即本经四缠分妙明心为视听等之意,背觉合尘,说之为粘(下文云拔,更属离奇)。实则妙圆明心六根法性,说为一味则可,说为一体则不可。岂有一浑沌心,可以剖六?圆明周遍,又何可粘?徒有空言,其伪四十一] 吕澄《楞严百伪》 吕澄复不知,烦恼性即是菩提。烦恼、菩提具不可得故;无明自性与菩提等空相故。吕澄所谤“本来菩提真心妄为闻见者”,如《楞伽经》及《成唯识论》、《百法明门论》中广说心、心法(能见)与色法(所见)皆自心所现。彼吕澄无视此等事实,故起诽谤,与佛相争,名为趣地狱者。 [经说富楼那问如来藏清净本然,云何忽生山河大地。按如来藏之名出于佛性。佛性谓如来种姓(玄奘译《大论》中如来种姓,真谛皆译为佛性),如来藏谓如来胎藏,皆从净法因边立称,其实则法性也。生死轮回固亦同依此性,如《胜鬘》说生死依如来藏等。然依与因异,为生死因者,别有法在。《楞伽》所说「如来藏名藏识为善不善法因」是也。故说山河大地依如来藏,理尚无妨,说如来藏生山河大地,则成颠倒。不知此义,故有富楼那问答一段。其伪三十五] 吕澄《楞严百伪》 如眼病人,观虚空有华,问医生言:虚空何故而生诸华?医生即为解答、治疗。此系富楼那尊者为利益末世广大众生,故依俗谛问佛,何故“如来藏生山河大地”?佛于后文广演义理,亦复如是。 而彼痴人吕澄,竟以富楼那尊者的提问,而建立诽谤《楞严经》,于佛法无知故。造地狱业。 如《楞严经》中佛言:【富楼那。如汝所言。清净本然。云何忽生山河大地。汝常不闻如来宣说。性觉妙明。本觉明妙。 富楼那言。唯然。世尊。我常闻佛宣说斯义。 佛言。汝称觉明。为复性明。称名为觉。为觉不明。称为明觉。 富楼那言。若此不明名为觉者。则无无明。 佛言。若无所明。则无明觉。有所非觉。无所非明。无明又非觉湛明性。性觉必明。妄为明觉。觉非所明。因明立所。所既妄立。生汝妄能。】 山人释义:佛言:你称觉明,是本性觉明,称为觉;还是因觉了不明,称为明了之觉。 富楼那尊者言:如果无所明称为觉,那么无明也是无所明,那就没有无明了。 佛言:如果没有所明了,也就没有明了之觉;有所觉了则非本性觉明,无所觉了则不可名为明。无所明了更不是本性湛寂觉性。本性之觉要求有所明了,于是妄为明了之觉。明了之觉非是所明了。因为明了之觉而立所明了。所明了既妄立,于是生起你这些虚妄见闻觉知之能。 吕澄文言水平太差,自迷楞严“性觉妙明。本觉明妙”之义,故起诽谤: [《胜鬘》说生死本源无明住地。今经乃云:「性觉必明妄为明觉。」实则无明之迷,非以明彼觉而成迷,彼觉之明亦不能自明自觉,法性无我,无明我痴,岂为明彼无我?无我理待般若而明,又岂自明觉者?徒弄文字,愈说愈迷。其伪三十六] 吕澄《楞严百伪》 如《圆觉经》云:【善男子,如销金矿,金非销有,既已成金,不重为矿,经无穷时,金性不坏】。 佛陀于《楞严经》中演说此“性觉必明,妄为明觉”,正是佛陀在回答富楼那尊者的提问。即是在回答富楼那尊者金矿形成的原因,山河大地众生等缘何而来。 而吕澄却以金来混淆金矿,故立诽谤之义。 第十六品,妄称学者外道吕澄,滥迹学者之列。著述毫无考证可言,遗漏义理,断章取义,曲解文言,诚无耻之文痞也。为图名利无所不用其极也。 [经云:「阎浮提州大国,二千三百。」按印度旧说阎浮以其本土为准,故通说大国十六或三十六,至于小国乃二千余(见《十二游经》、《楼炭经》等),今误读旧典,颠倒大小。其伪二十八。] 吕澄《楞严百伪》 阎浮提实为地球即人类所居之地,银河系核心乃是须弥山。而现代“科学”所测度之宇宙者,唯200亿光年大小而已。且国家大小、多少,因时节、听众认识不同而演说有异,或依古印度而言,或依整个地球而言。而且佛陀划分国家大、小的标准是怎样的?吕澄这个学者正应对此详加考证。但吕澄于此毫无所知。 如在《论语·学而篇》中,子曰:“道千乘之国,敬事而信,节用而爱人,使民以时。”春秋时期礼制是这样的:天子六军,每军千乘,共六千乘;大国三军;中国两军;小国一军。由此可见,春秋划分国家大、小的标准:大国三千乘,小国千乘。 凡夫以意识心为觉知,非以意根为觉知。如人眠熟无梦或入灭尽定时,名为无觉知。佛谓彼等无“见闻觉知”境界为“内守幽闲”,而吕澄于此无知,诽谤言无见闻觉知即灭意根。建立诽谤大乘经典恶业,如吕澄于《楞严百伪》中说:[经云:「纵灭一切见闻觉知内守幽闲,犹为法尘分别影事。」按见闻觉知乃六根功能,根尘相对而有分别,既灭意根(知),何有法尘分别?若犹有知内守幽闲,徒成戏论。其伪十七。] 以前是灶台厨房,烟熏墙黑,若有阳光穿隙射入,即可见浮尘动转。山人童年即见此类。吕澄毫无生活常识,而诽谤言:[经解客尘:「不住名客,摇动名尘。」按突如其来为客(藏文译为突然),尘为尘垢,状其不净,岂是动摇(经后文因动摇生出动久发劳一段妙文,更觉支离)?望文生义。其伪十九。]吕澄《楞严百伪》 而外道吕澄于此无知污“学者”名,或亦不分韭麦也。其无知也甚,唯以此谤法。 [经说:「如室罗城迦毗罗仙。」按迦毗罗仙印度传说居迦毗罗卫(见《本行集经》卷五),今乃撰为室罗。其伪三十一] 吕澄《楞严百伪》 紫虚居士破斥:“仙人会到处走动,住迦毗罗卫之仙人就不会去室罗城吗?以此妄断楞严之真伪乃小题大作。” 又如《佛本行集经·卷第五·贤劫王种品第三之二》云:【以释迦住大树蓊蔚枝条之下。是故名为奢夷耆耶。以其本于迦毗罗仙处所住故。因城立名。故名迦毗罗婆苏都。】 由此可知,迦毗罗卫仙人是有腿的,所住之处,有的城市都用他的名字来命名。外道吕澄烂污学者之名,对此毫无考证可言,唯欲诽谤佛法,谋求名利而已。愚痴无智,诽谤佛法者必堕三恶道中故。 [印度种族与姓氏有异,剎利等为族,颇罗堕等为氏。今经以颇罗堕与剎利等并举,不知分别。其伪三十二] 吕澄《楞严百伪》 紫虚居士破斥:“经文是「如室罗城去河遥处。诸剎利种及婆罗门、毗舍、首陀罗兼颇罗堕、旃陀罗等,新立安居」,先举种族再举姓氏有何不可,例如我们说:那些客家人以及艺人周某、林某大家一起在唱歌,如此有何不妥,何况这种小问题就拿来判楞严是伪经,太过严苛了。” 由此可知,外道吕澄烂污学者之名,与此无知。
|